《江水无声》塑造了两组在亲情上和地缘认同上有所缺失的角色形象。
袁小凡见义勇为,救出落水女孩的同时却牺牲在了江水中,袁志刚夫妇永远地失去了他们引以为傲的儿子,从而引出这个“失独”家庭的自我疗伤;
小青年泥鳅从小患有先天性心脏病,父亲因为高昂的治疗费用抛弃了他和他的母亲,最终泥鳅的母亲因为走投无路投江自尽,留下年幼的泥鳅孤苦无依。
江水无声,审视人生百态,它夺走了两个家庭的至亲,也留下了生活的一地鸡毛。
在地缘认同上,老袁作为一个北方人,千里迢迢来到江城工作、组建家庭,他爱吃饺子,从来都是一口纯正的普通话,他是扎根在武汉的异乡人,也因为失独滑向社会的边缘。
小青年泥鳅失去家人,无依无靠的他只能靠偷盗维持生活,筹集自己的医药费。
他独自一人生活在江边的一艘废船上,地域的边缘性体现人物在社会上的边缘性,这个边缘人与社会和其他人有着难以消除的隔阂。
巧合的是,袁志刚与泥鳅像是彼此生命中缺失的、又互为依存的两块拼图,而连接这一拼图的,同样是无声的长江水。
袁志刚与泥鳅这样看似毫无关系和彼此隔阂的二人,却都同时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。
他们两人的相遇是戏剧性的,但又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,这种相遇变成了一种命运般的必然,让他们变成了彼此生活中的一点温暖与救赎的亮光。
如若不是儿子去世妻子患病,老袁只能独自一人支撑生活,辛苦隐忍、满心疲惫的他不会前往寺庙,向神佛求得一点心理慰藉;
如若没有被父亲抛弃,没有母亲的去世也没有先天疾病,泥鳅不会沦为偷窃惯犯,他们也就不会在寺庙里的偷包事件中相遇。
一定意义上来说,江水既导致了两个家庭的天人相隔悲剧,也促成了两个家庭冥冥注定的相遇。
袁小凡为救人牺牲在江水里,泥鳅的母亲投江而亡,江水都让两人与至亲天人永隔;
但两人于江边相遇,又是江城之水将他们无声地连接在了一起,让两块缺失的拼图逐渐磨合交融。
泥鳅从小生活在江水边,他的绰号“泥鳅”与水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:泥鳅只能在浅水中挣扎,在泥沙里穿梭,似乎也暗示着泥鳅艰难困窘的生活。